几种单模光纤
G.652单模光纤
满足ITU-T.G.652要求的单模光纤,常称为非色散位移光纤,其零色散位于1.3um窗口低损耗区,工作波长为1310nm(损耗为0.36dB/km)。我国已敷设的光纤光缆绝大多数是这类光纤。随着光纤光缆工业和半导体激光技术的成功推进,光纤线路的工作波长可转移到更低损耗(0.22dB/km)的1550nm光纤窗口。
G.653单模光纤
满足ITU-T.G.653要求的单模光纤,常称色散位移光纤(DSF=Dispersion Shifled Fiber),其零色散波长移位到损耗极低的1550nm处。这种光纤在有些国家,特别在日本被推广使用,我国京九干线上也有所采纳。美国AT&T早期发现DSF的严重不足,在1550nm附近低色散区存在有害的四波混频等光纤非线性效应,阻碍光纤放大器在1550nm窗口的应用。但在日本,将色散补偿技术*用于G.653单模光纤线路,仍可解决问题,而且未见有日本的G.655光纤,似属个谜。
G.655单模光纤
满足ITU-T.G.655要求的单模光纤,常称非零色散位移光纤或NZDSF(=NonZero Dispersion Shifted Fiber)。属于色散位移光纤,不过在1550nm处色散不是零值(按ITU-T.G.655规定,在波长1530-1565nm范围对应的色散值为0.1-6.0ps/nm.km),用以平衡四波混频等非线性效应。商品光纤有如AT&T的TrueWave光纤,Corning的SMF-LS光纤(其零色散波长典型值为1567.5nm,零色散典型值为0.07ps/nm2.km)以及Corning的LEAF光纤。我国的"大宝实"光纤等。
LEAF光纤
商品名为LEAF(=Large Effective Area Fiber)的单模非零色散位移光纤,工作在 1550nm窗口;与标准的非零色散位移光纤相比,具有较大的"有效面积",因而较大的功率承受能力,适于使用高输出功率掺饵光纤放大器,即EDFA和密集波分复用(DWDM)技术的网络之用。
带状光缆
以多个单根光纤通过着色、堆叠成带和二次套塑的光纤带为单元加工成的光缆。光纤带有两种,即包封型和边粘型,前者能承受横向压力,后者厚度较薄。每带内可有4、8、12或16根光纤。带内光纤间距为0.28mm(对于4、8)和0.3mm(对于12和16),整齐排列,垂直方向上有平面度,即偏离度要求,不得大于如30、40、50um(依带内光纤数而定),以便于集群(熔接)接续。带内光纤有序地使用色谱,利于检修和接续时认别无误。光纤带体积小,可提高光缆中光纤的集装密度,可构成芯数很大的,如320直至3456芯。适用于当前发展迅速的光纤接入网。
全介质自承式光缆
简称ADSS(=All Dielectric self-support)光缆,其中抗张力的加强元不是金属而是芳纶纱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(FRP)。主要应用在强电场合,如电力和铁路通信系统;同时,在跨江过河或复杂地形等大跨距场合。ADSS光缆可以不停电施工,耐电痕,温度范围宽。
地线复合光缆
简称OPGW(=Optical Power Grounded Waveguide),又称光纤架空地线,电力传输线路中地线中含有供通信用的光纤单元。该种光缆做到两全,即地线的电性能和机械性能不因设置了光纤而受到损害,光纤单元也要适当地受到保护而不致损伤。有铅骨架型、不锈钢管型以及海底光缆型等几种。
海底光缆
铺设于海底的光缆,有浅海和深海应用。这种光缆的特点;一是耐受很大的静水压力 (每深10m增加压力为1吨。)和施放过程中的拖曳力;二是能防止氢入侵光纤。已经证实,氢会导致光纤增大衰减;三是中继段跨距大。在海缆中光纤单元都放置于缆的中心并在专制的不锈钢管中。该管外绕高强度拱形结构的钢丝。钢丝层又包上铜管,供作远供,又使得光缆敷设时不发生微/宏弯。然后挤塑外护套。还可能销装,以防利器伤害,其中包括鲨鱼咬噬。在我国上海、青岛、汕头已有洋际海底光缆着陆。
- 工业交换机的热设计
- 工业以太网联网设备基本知识
- 工业交换机连接方式
- 交换机的“TRUNK”的配置
- 交换机的相关概念